“聚土地”:一聚解三难——安徽绩溪土地流转和电商结合调查

发布日期:2014-06-13 09:26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阅读: 字号:

        刚入五月下旬的皖南,早秧刚刚插下,部分泛着绿色的油菜尚在田间待割,而早熟的、已经被割排成一捆一捆的油菜,有的晒在田间,有的已经运到晒场。油菜之后再种稻,这种一茬油菜一茬稻的种植顺序对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胡少白来说已经持续了近50年,现年70多岁的他告诉记者,今年将是一个终结。“种田不划算的,我们年纪大了种不动,请劳动力更不划算。我今年三月份已经将自家的一亩多可流转的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胡少白说。

        胡少白家只是其中之一。龙川村共有耕地1300多亩,30%的土地闲置无人耕种,还有10%的土地,所有者不耕种,免费给别人耕种。这种土地闲置现象在绩溪县较为普遍。因为绩溪人少地也少,没办法成片经营,做不到集约化生产,随着劳动力的流失,加之种田收益相对较小,不少田地都荒废掉了。他告诉记者,如果每亩土地种植水稻的话,年收入大约在600元,将土地租给合作社,收到的租金都在800元左右,土地流转后,如果想继续耕作土地,合作社便会按照工作量,给村民“开工资”,流转后的土地继续种植农作物。

        龙川村同样是全国土地流转大潮中的一个。截至2013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3.4亿亩,是2008年底的3.1倍,流转比例达到26%,比2008年底提高17.1个百分点。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包括工商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越来越热,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承包地的情况越来越多。但不同的是,胡少白流转土地起源于互联网。

        2014年3月11日,淘宝网上出现了一个 “聚土地”的页面,“老乡喊你来分地”、“订制你的私家农场”两行偌大的红色字体挂在最上方。这是全国首例互联网订制土地项目,《聚土地—订制私家农场》的开场。该项目是绩溪县农业委员会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农业项目,由浙江兴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阿里巴巴聚划算平台联合,共同打造休闲农业现实版“开心农场”,绩溪县政府在土地流转奖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聚土地”项目一经推出,立即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该项目启动后进展情况如何?遇到什么困难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对此,相关人员向记者一一进行了解释。

          土地流转首次与电商结合

      “聚划算上认购土地,每个月将收到两次土地上种植的蔬菜和粮食,还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种植农产品,闲暇时可以到自己地里享受采摘的乐趣,来绩溪旅游还有免门票、免住宿的待遇,这就是‘聚土地’。”浙江兴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商务总监章新光说,发起这个项目有三个原因,一是绩溪山好、水好、生态好,这是大城市所没有的,二是绩溪旅游资源丰富,三是“聚土地”项目能够把农民闲置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种植,发挥土地的效益。“把农作物卖出去只是很小的一方面,我们更想‘卖’的是绩溪的山、水、人文这些带不走的东西,这样就能把外地人吸引过来,带动绩溪旅游产业发展。”

        对此,绩溪县农委主任周道成坦言,绩溪的农田零散,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山区集约化发展,走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相结合的道路才是最合适的,这个项目就很好地结合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能带动更多的人来绩溪。

       运作方面,绩溪县农委副主任徐华琴告诉记者,《聚土地—订制私家农场》项目以绩溪县旅游精品线路瀛洲镇仁里村、湖村及伏岭镇湖村三个村农民手上的1000亩闲散土地作为标的物,将土地分割成价值580元的1分地套餐、2400元的半亩地套餐和4800元的1亩地套餐。通过阿里巴巴聚划算平台让市场消费者认领,并由本地农民根据消费者需求耕种作物套餐,将土地全年产出的农产品按每月两次的频率派送给消费者。该项目还实行土地与农家乐住宿旅游相结合,凡购买土地的消费者,根据购买的相应土地面积,可享受到三个村不同次数的旅游及免费住宿机会。

         该项目活动于2014年3月11日正式上线,通过淘宝网向数千万人宣传推广绩溪县的人文历史、自然风情、特色农业,首批上线土地为480亩。前端销售于3月16日结束。短短5天时间,项目曝光点击次数合计达5亿次,咨询和参与人数达35万次,实际参与购买人数达到3500多户,用户70%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地,其余分布在内蒙古、北京、深圳等地;总计销售土地465亩,项目销售额228万元。随后,该项目正式进入后期运营服务阶段,转入到土地的实际生产耕作、游客接待等工作。4月下旬,首批产出的农产品已派送寄出,订户普遍评价良好,流转土地的农户普遍满意,来三个村旅游观光的游客同比明显增多,呈现出“地兴人旺”的势头。

     “综合来看,‘聚土地’的项目经营实际上是一个以网上订制私家生态农场为基点,依托绩溪生态资源和旅游优势,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转型、产业升级的新型生态休闲旅游模式。它具有电子商务与土地流转结合、网上认筹与网下种田结合、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等鲜明特点,既是农业众筹、电子商务的形式创新,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益探索。”周道成说。

        优势初步显现

    “路途远的客户,因为物流运输不便,我们主动跟他们联系,建议他们放弃认购。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放弃。”章新光说,很多订户的态度是:农产品无所谓,看到绩溪的宣传片,他们就是想在那边有块自己的地,可以随时去玩。为此,兴合公司已经支付给“聚划算”50万元押金,与其他商品抵押期限只有几十天相比,“聚土地”项目的抵押期限长达1年,直到所有物品寄出为止,产生纠纷时,“聚划算”将用这笔钱来保证用户的利益。

    “‘聚土地’项目起步后的运转情况,初步显现了该项目强大的生命力。可以看出,其设计理念和运营,契合了新时期城市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白领对生态农产品和休闲农业的实际需求,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对促进绩溪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徐华琴说,从目前看,三大好处显而易见。

        一是有利于盘活闲置土地,促进农民增收。绩溪县是典型的皖南山区,人均仅几分耕地,分布零散,农民耕地收益普遍较低,目前,每年一亩地纯收入约为600元。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了30%的土地闲置无人耕种、10%的土地免费给别人耕种的现象。“聚土地”项目以土地短租形式加快土地有效流转,以订单农业形式促进地方优质农产品流通、销售,让农民得到了高于种粮收入的租金(根据土地质量,每亩800元左右)和在租出土地上务工工资性收入 (农民耕作租出去的土地每月可获得2500元左右的 “工资”)。同时,前来旅游、购物、住宿的游客也给村里带来了可喜的收入。这样,既盘活了当地农村的闲散土地、旅游资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是有利于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带动生态农产品销售。绩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特色、生态农产品种类多。目前,绩溪虽然也在外打开了一些市场,但品牌还没打出去,知名度还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销量的扩张和生产规模的扩展。通过实施“聚土地”项目,众多用户按时收到在认筹土地上生产的粮食和蔬菜瓜果,并与网友分享来自绩溪的舌尖上的美味,大大提高绩溪农产品及绩溪县的知名度,从而进一步打响绩溪农产品的品牌,进而带动大批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的销售。

        三是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模式多样化,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聚土地”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首次网上认筹人数超过3500人,按照约定,他们将和家人享受三个村不同次数的旅游机会,且免收特定景区门票费、免费住宿。如果以一家三口计算,每年每次就可能给绩溪带来1万人的游客。这些游客到绩溪旅游或“自助”采摘,加之受到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淳朴敦厚的乡村民风的浸染,会因其所认筹的土地而产生浓郁的绩溪情结,甚至会滋生一种回家的归属感,不少人可能会成为绩溪候鸟式的长期居住者,从而进一步推进绩溪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绩溪旅游方式的多样化。

             四个“配套”需跟上

        “比如西瓜,运输非常不方便,容易损坏,我们是不寄的,要让用户自己来绩溪体验采摘。”安徽绩溪县庙山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建成说。每批蔬菜、瓜果成熟时,用户都会接收到短信,告诉他们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采摘时间。夏天的西瓜、秋天的稻谷和冬天的草莓成熟时,就是“自助”采摘的时候,合作社都会通知用户,让他们到绩溪来采摘,体验农家生活。

         董建成说,庙山合作社承担种植任务,是用户的“管家”,在种植过程中,聘请有经验的农民来种植农作物,保证土地的产出。同时承诺,种植过程中,不施肥、不打药,保证产品的原生态。兴合公司还为种植时间较长、有风险的农作物购买了保险,保证用户的收益。此外,他们还在与通信运营商联系中,希望建立视频监控系统,用户在自己家中就能通过视频看到自己的土地上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纵是如此,四个 “扯皮”风险依然存在。

       “消费者网上认购土地,期待的是土地上产出生态、绿色农产品。绩溪县的土地和生态虽相对洁净,但过于分散的小生产仍存在农业投入品和非正常环境污染的隐患。”安徽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副处长汪树清对记者分析说,由于“聚土地”项目的土地零散出租,由农民一家一户按订单生产,其生产规模偏小、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低,难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利益。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个案,很有可能对该项目实施甚至绩溪县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为此,绩溪县和浙江兴合电子商务公司已委托当地一家果蔬专业合作社组织订单生产,但仍有两个项目所在村合作社尚在组建中,加之农产品邮寄前缺乏必要监测,仍难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瓶颈问题,而且不利于解决可能出现的消费纠纷问题。

      “‘聚土地’经营模式涉及多个主体,必须把握好利益分配机制问题。其中,核心问题是土地。目前,投资方流转土地的价格农民是愿意接受的,但是,随着农业补贴政策力度加大和农业效益的提升,项目盈利也会增加,部分农户可能会在项目盈利后对目前流转价格不满意,会要求提高流转价格,投资方与农民难免会产生矛盾,有的农户可能会选择退出,不利于项目的持续良性运作。因此,如何在项目实施中实现各方的合作共赢,是项目顺利持续推进的关键,需要研究破解之策。”汪树清说。

         在安徽农业大学讲师王艳荣看来,土地流转的短期性问题将会随着推进而显现。“聚土地”通过土地流转经营的城乡直接互动和土地叠加的多功能效应,为土地流转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但由于土地流转合同采取的是一年一签、逐户签订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投资方的交易成本,而且难以使投资方进行投资规划和长期投入以实现适度规模种植,不利于项目做大做强。但是,如果以目前每亩800元左右的价格签订长期土地流转合同,农民的土地权益又难以保障。因此,要使土地真正“聚”起来,必须稳定土地流转关系,落实农民的土地财产权,解决好短期流转问题。

        此外,新鲜农产品的保鲜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与订户的约定,兴合电子商务公司4月底前要邮寄一批青菜。青菜种植出来后,经试验后发现很难将新鲜青菜邮寄到用户手里。如果采用真空包装仅保鲜10个小时左右,加氮气包装也只能保鲜20个小时。而从采摘到打包、邮寄到用户手里远超过时限。因此,公司只能耐心向用户解释,改发竹笋、水果等其他品种农产品。“可见冷链物流短板成为‘聚土地’项目能否成功实施的难题。”王艳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