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大棚西红柿映“红”好日子

发布日期:2022-05-11 09:40 编辑:中安在线 来源:中安在线 阅读: 字号:

立夏时节,万物并秀。5月3日,沿着泗县长沟镇大寨路,记者来到汴河村蔬菜产业园,眼前一排排大棚在阳光下闪耀着银光;大棚内,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藤蔓,个个圆润饱满,菜农们忙着采摘,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特色路”越走越宽敞

“别看现在大棚种植非常红火,村民积极性也高,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动员村民可费了不少周折呢。”汴河村党总支书记姚玉发指着从园区东侧贯穿而过的水泥路对记者说,“刚才我们走的那条路叫‘大寨路’,当年之所以取这样一个路名,就是想让村里的产业做成规模、干出特色。现在,这条路是越走越宽敞了!”

“种大棚好是好,万一收不回来成本怎么办?我们承担不起这样的风险呀!”村委会干部一开始做动员工作的时候,就碰到了“软钉子”,村民七嘴八舌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普通农户有担忧能理解,关键时刻党员干部要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在村里的党支部会上,党员们经过集体讨论,决定首吃“螃蟹”,给乡亲们“打个样”。

效益是最好的说服力。温室大棚投产后,一个棚子年收入十来万元,让村民看到了希望,种植户的数量成倍增长。如今,汴河蔬菜产业园种植面积已超过6000余亩,拥有现代化温室大棚412座,被评为安徽省省级蔬菜标准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园区还常年吸纳周边1000多名村民务工。村民邵玉柱原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初在基地务工,看别人种大棚挣了钱,也试着租了两个大棚,不出两年时间,不仅脱了贫,还成了小康户。

“成为长三角的‘菜篮子’,咱村可是尝到了大甜头。”站在蔬菜产业园里,姚玉发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每年园区蔬菜总产量3000万公斤左右,总产值可达1.5亿元。

“小火车”越开越顺畅

一台对讲机、一个遥控器就能完成棚内西红柿的运送工作。

站在大棚的一端,工人把盛满西红柿的塑料桶提到传送木板上,轻轻按动手中的遥控器,传送板缓缓开动,几分钟工夫,这条“红龙”

“游”到了大棚另一端。“我们把这条传送带叫做‘小火车’。”接过西红柿桶,种植户陈李卢乐呵呵地和记者拉起了呱。

“80后”陈李卢种植了两棚西红柿,每个棚子将近5亩地。以往西红柿丰收时,陈李卢总是喜忧参半:大量的西红柿要一桶桶往外拎,虽然也可以驾驶专门改造的又窄又长的电动三轮车运送,但对驾驶技术要求很高,一般不好招工人。“如今我们成了‘新农人’,有了现代化的技术支持,运送西红柿省力又省时。”陈李卢说。

在泗县县政府和长沟镇党委的帮助下,汴河村积极与安徽科技学院、浙江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在蔬菜生产的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等关键节点,邀请省内外专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民。镇里还指派农技人员与种植农户“结对子”,农户遇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通过视频或电话和他们沟通。

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现在村里的“土专家”也有了自己的新思路。“西红柿生长周期一般是7个月,剩下的5个月大棚都是空着的,能否利用这个间歇时间种些别的蔬菜呢?”种植户王庆艳思考新的种植模式。

从2016年刚开始建棚种植西红柿的时候,王庆艳就到山东、天津等地考察,查阅网上资料,不停实验摸索。到2019年,他在种植西红柿之后,开始间种西瓜、豆角、哈密瓜等蔬果,小试牛刀就获得了成功。2021年,王庆艳又尝试种植两季西红柿一季西瓜的模式,一年一个占地4亩地的棚子收入就突破了40万元。“从一茬到三茬,我们的技术创新之路越走越宽敞,希望以后能够实现更多的技术突破。”王庆艳脸上满是期待。

“自家货”越卖越红火

“我们的西红柿是引进的普罗旺斯品种,皮薄、肉厚、沙瓤、口感好,销路不用愁,一直是消费者餐桌上的‘宠儿’。”姚玉发自豪地说。

消费者的青睐是最好的风向标,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有的采购商直接将大货车开到了地头。疫情防控期间,客商们通过网络或电话下单,产业园以物流的形式将蔬菜运往各地,购销两旺,不受影响。随着产业园规模的不断扩大,长沟镇政府在拓宽销售渠道上下了不少功夫,近年来先后建设8个西红柿交易市场,并通过多种渠道和激励措施,培养出30多名专业经纪人。

招呼种植户包装、搬运、走车,在产业园内,经纪人张强忙得不亦乐乎。“作为经纪人,我们会有专门的区域划分,我这一块的业务主要是周边县市和江苏、浙江、河南等地,平均一天能走一二十辆车,发货量在20万斤左右。

产业园不仅有送出去的业务,还有不少主动上门的客商。记者采访时,遇到了来自江苏的采购商丁素华。谈起汴河村的西红柿,丁素华赞不绝口:“我们那边消费者就认可这里的西红柿,都觉得特别好吃。我一天拉一车,能收1.5万斤左右,收多少就卖掉多少,这样的生意我想做也愿意做。”

“等着订单送上门,多多少少会面临市场风险,大城市有咱自己的摊位,种植西红柿就更有底气了。”汴河村种植大户徐广前对于自家7个棚子西红柿的销售信心十足。他在上海、南京、南通等市的大型商超和农贸市场里一共有十几个摊位。有了这些固定摊位,徐广前不仅销售自家种植的西红柿,还建立了一个代办点,收购其他农户的西红柿,一年纯收入超百万元,享受到了“自家货”带来的甜蜜生活。

“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振兴,一个地方的发展肯定需要产业来带动。我们长沟镇汴河村就瞄准发展西红柿种植,从而带动全村乃至全镇产业做大做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长沟镇镇长王琪表示。